重庆分公司,新征程启航

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域名注册、服务器等服务

建造摩天大楼的“钢筋铁骨”

原标题:建造摩天大楼的“钢筋铁骨”

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来自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们立志把好的技术通过有效、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申请域名、网页空间、营销软件、网站建设、隆阳网站维护、网站推广。    陆建新(右)在检查项目施工情况。光明网记者 常世林摄/光明图片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8月10日傍晚,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的大疆“天空之城”项目建筑工地上,两台塔吊伸着长长的“臂膀”,临时电梯不停地上上下下,人群之中有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的技术大咖,他就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

搭乘临时电梯来到距离地面约180米的“天空之城”项目41楼后,陆建新敏捷地穿过纵横交错的钢筋,走到建筑边缘,顺手把腰间安全带上的挂钩系到了安全绳上,开始认真检查施工情况。远处的塘朗山郁郁葱葱,一幢幢建筑高低起伏,就像一幅画卷。其中,一幢顶部尖尖的高楼比周边建筑高出一大截,十分显眼,那是深圳的“地标性”建筑——平安金融中心,也是陆建新的得意之作。

从与建筑结缘至今,38年来,陆建新无论职务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他主持承建了4座100层以上摩天大楼的钢结构工程,见证并参与了我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他孜孜不倦钻研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6次、国家专利16项、国家级工法1项;他始终践行工匠精神,认真专注、精益求精,不断刷新着我国“第一高楼”的高度;他始终秉持百姓情怀,创新探索、敬业奉献,用科技力量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顶着“第二座比萨斜塔”的压力把楼建直

1979年,陆建新初中毕业,中考成绩上等。由于家里贫穷,他没有去县城上高中,而是去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中专,学习工程测量专业。“我在学校里学了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位于湖北荆门的中建三局一公司,并在1982年6月30日赶到公司报到,从此与建筑结缘。”陆建新说。

初到荆门,陆建新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测量工作。1982年9月,中建三局接了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项目,那时国内还没有这样的高楼,陆建新很想去看看。1个月后,由于深圳那边测量的人手比较紧张,他如愿以偿接到了去深圳的通知。

“到了国贸大厦工地,我看到大概有七八百人在干活,抬钢筋、扎钢筋,忙得不得了,一派热火朝天,而且当时是10月中旬,天气也很热,这是深圳给我的第一印象。”陆建新告诉记者,在这个项目中,他主要测量大楼的基础、门窗洞口定位、垂直度等。施工过程中,他们的项目团队在三次尝试滑升后,才成功应用大平台液压滑模施工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当时我们住的是用毛竹临时搭起的工棚,屋顶上有一层防水油毡。台风一来,把整个屋顶都吹掉了,我赶紧把被子、箱子收一收,那是我全部的家当,然后跑到正在建的大楼里避雨。等台风走了,把工棚重新修一下再住回去。”陆建新说。时间过得很快,大楼一层一层地“长高”,等建好时,他也从18岁长到了21岁。

接着,陆建新又开始参与建设深圳发展中心大厦,该项目高165米,是我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当时,香港一些技术人员对陆建新他们的施工技术并不看好,声称“这幢楼会被建成第二座比萨斜塔”。

“我的压力还是蛮大的,‘比萨斜塔’意思就是楼歪了,那就是没测量好。”陆建新说,因为大楼钢柱是一节接一节不停地“长高”,如果有一节柱子往一边倾斜了,那么后面的柱子就要马上进行纠正,保证它围绕着中心线。连日来,陆建新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反复复地认真测量,确保大楼不倾斜。尽管当时技术相对落后,但最终他成功了,“建好后的大楼笔直笔直矗立在那里”。

450吨的“钢铁巨人”在高空“攀岩”

1994年,深圳地王大厦开建,该项目高达383.95米,是当时深圳的“新地标”。陆建新依旧在该项目中负责测量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两名香港测量工程师被请了过来,开始和陆建新一起干活。那时,他发现,香港测量工程师测量的方法和自己不一样,他们是爬到柱顶上,用仪器、尺子来测量,而不是站在下面用经纬仪观察,他们的方法虽然很危险,但精确度更高。于是,陆建新开始虚心向他们学习,并结合自己方法的长处,创造了先粗校后精测的方法,摸索总结出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

陆建新介绍,高空测量要提供三维坐标,只有角度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尺寸距离,这个距离需要用钢卷尺来量。在300米的高空走路都不好走,用钢卷尺量来量去是很困难的。后来,香港测量工程师给他带来一台不用尺子量就能直接测出坐标的全站仪。在使用过程中,他发现,全站仪配套的反光镜像A4纸那么大,在空中拿着它很不方便。经过一番琢磨,他决定去仪器商店专门制造一个只有大拇指那么大的反光镜,调试后发现果然有效,且能放到口袋里,用起来更加方便安全。

“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一定要想办法做一些改进创新。”陆建新说,在香港测量工程师的指导下,他们测量的精度非常高,地王大厦项目的偏差只有美国规范标准允许偏差的1/3,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平安金融中心大楼当初设计高度是660米,业主让我们干得快一点,要放4台塔吊,但按照以往施工经验,4台塔吊是放不下的,后来我们就把塔吊放到建筑外墙上面,相当于‘壁虎爬墙’,这个方法当时在国际国内都没有先例。”陆建新介绍,后来他们还采用了钢丝绳吊挂拆卸支承架的方法,让4台塔吊一直能正常吊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据测算,创新施工技术后,整个工期缩短了三个多月,塔吊费用节省了7680万元。

“这种塔吊的爬升,就好像一个450吨的‘钢铁巨人’在高空‘攀岩’。尽管创新的过程让我痛苦,但结果让我惊喜,科技创新在经济创效方面很有成效。”陆建新说。

20天火速建成深圳版“小汤山医院”

今年年初,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陆建新和同事们仅用20天的时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旁边的一片荒坡地上,火速建成了一个现代化、高水平的应急院区,可提供1000张床位,其中负压床位984张,ICU床位16张。

“我在深圳版‘小汤山医院’这个项目负责施工技术,我们综合运用了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5G通信系统等科技手段,工程进展很顺利,其间没有一人感染新冠肺炎。”陆建新说。

陆建新告诉记者,应急院区项目的工期只有20天,非常短,必须要采用装配式建筑才能如期完成。尽管他们最擅长的是修建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但近几年他们也研究了两种装配式建筑体系,所以对箱式装配式建筑施工心中有底。

“我们除了研究装配式建筑之外,也在立体车库、城市绿道等方面进行探索。我们的工作重心和工作优势并非仅仅体现在高楼修建上,我们也一直在进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干一些更具科技含量的新业务,修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陆建新说。

秉承钢的强度,以铮铮铁骨,立于天地之间;秉承钢的塑性,以仁爱之心,撑起广阔绿荫。如今,56岁的陆建新在创新探索之时,依然经常会到建筑工地上转转,帮助工人们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在施工一线发挥自己的长处、散发光和热。

 (本报记者 刘 坤)


分享题目:建造摩天大楼的“钢筋铁骨”
本文来源:http://cqcxhl.cn/article/cgcjej.html

其他资讯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028-869222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