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分公司,新征程启航

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域名注册、服务器等服务

中国信通院樊森等:我国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及发展建议

0  引言

创新互联从2013年创立,先为大同等服务建站,大同等地企业,进行企业商务咨询服务。为大同企业网站制作PC+手机+微官网三网同步一站式服务解决您的所有建站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政府工作报告连续5年对工业互联网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引领下,工业互联网正掀起新一轮产业发展热潮,应用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其中,工业互联网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将在“十四五”期间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驱动、区域资源协作、产业分工合作、绿色节能发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国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  工业互联网园区内涵及提出背景

工业互联网园区是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思路框架指导下产生的综合性园区,是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宏图背景下,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而催生的园区新型发展理念。

关于工业互联网园区内涵的具体介绍,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园区指南》[1]中有所提及,即“工业互联网园区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工业互联网内涵要求,规划、建设、运营、提升的新型园区。园区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为导向,通过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和新模式、新业态的构建,来指导新园区建设和已有园区转型发展。”工业互联网园区的建设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根据工业互联网内涵指导,在规划阶段对园区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后实施建设;二是对园区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在过去30年我国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间,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各类园区。其中一部分园区缺乏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能力落后,急需进行转型升级来提升园区数字化服务能力。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中也将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引导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在内需与外需的共同推进下,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推动我国园区数字化转型,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工业互联网园区为代表的创新载体将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园区经济的上升发展。

2  数字经济背景下园区发展新趋势

当前我国国家级的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等有674 个,省级开发区2 107 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 000多个[3]。园区经济是构成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家级高新区生产总值超过9 万亿元,占我国GDP比重的11.5%[4]。我国园区体类庞大,大小不一,产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后,往往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信息孤岛”问题。园区在搭建信息系统过程中多数采取逐一升级、按需升级的模式,不同系统的建设时间点不同,选取的供应商不同,且相互独立,可能存在多个系统之间接口不通的情况,影响园区内数据的流转、互联互通,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营维护。

(2)招商问题。多数地方园区存在招商的需求。园区的主要责任体是园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一般由区政府指派,多数采取行政化的手段进行招商。园区招商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园区管委会自主招商;一种是委托招商公司代为招商。园区管委会虽然对市场、园区整体定位、产业模式有一定认知,但在招商资源和创新性方面略有不足,因此招商效果有好有坏。

(3)运营问题。部分园区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政策体系上还有提升空间。园区管理者对园区内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的迭代升级和更新的敏感性不足,可能影响园区整体的发展需求。

如何解决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园区需求出发,依照国家政策指导,对区域内产业发展进行定位,确立园区需求,审视园区规划框架,确定园区发展桎梏的关键环节,实施相应的升级改造;在提升园区整体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园区运营管理者应适时、适当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人才补贴、企业服务等;另外,对于能耗高的园区,还应当关注绿色低碳技术,提前布局绿色园区转型,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我国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渐进的趋势:首先是实现园区自身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其次是实现园区与外部产业链的协同化发展;最终是实现园区经济规模化、扩散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与工业互联网园区的发展愿景相近,即实现园区本身的集群化、创新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园区与外部资源的网络化、协同化、融合化发展;实现园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全球效应的价值体现。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已具备一定应用基础,我国已培育150 多家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 万家,已在原材料、消费品、装备等31 个工业重点门类广泛部署,全国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39.2%和29.9%,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我国园区建设转型的必然选择[5]。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法论,是推进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产业数字化的关键引擎,以其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园区等创新载体将为我国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3  工业互联网园区推进思考及建议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园区指南》[1]中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即政策措施引领,科学规划,打造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构建园区自身以及与外部的数据流动闭环,形成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生态。这符合国家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指导的理念,面向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对园区转型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园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搭乘数字化转型快车时还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数据要素。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数字化,推动ICT技术在园区的融合应用。园区既要抓住机遇实施数字化转型,还应有所侧重,关注数据要素方面的布局;要建设园区资源数据库,保障园区数据信息的调用、流动;要关注园区政务数据、产业数据、园区数据、企业数据、碳数据等不同层次数据,形成全方位的数据融合,构建产业、园区和企业层面的数据生态互动体系。

(2)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园区要推出轻量化、定制化的平台服务。园区可以依托数字平台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造,实现对园区生产环节的关键数据抓取。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应当适配园区需求,具备多方面的服务能力:一是要服务园区内的企业,除了应提供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企业培育孵化、技术认证、订单营销、项目申报、融资贷款帮助、专业法律支持、企业评估等基础服务外,还应提供数据处理、算法、在线模型、数字化工具等专业服务;二是要服务园区内“住民”,提供人才培育、生活保障、住房补助、人员招聘等多种服务。有针对性地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园区的长期稳定发展。

(3)注重提升“亩产效益”[6],关注云空间拓展。在当前园区发展阶段,要注重提升园区“亩产效益”,剔除低效用地,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政府要探索建立“亩产效益”评价机制,鼓励园区引入创新能力强、高效优质的企业;另一方面园区应秉承新发展理念,尽快转型升级,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但园区物理空间有限,未来随着全国园区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园区可实现的亩产效益有限,应适当关注云空间拓展,探索虚拟园区新发展模式。

(4)关注绿色低碳转型工业园区是我国碳排放大户,据测算,工业园区的耗能约占社会总耗能的69%,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总排放的31%[7]。园区要抓住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有意识地向绿色园区方向转型升级:一是要调整园区能源结构,关注清洁能源利用,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8],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购买绿电,推进多能互补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二是要加快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发展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有效处理工业污染物、废弃物;三是要提升园区整体绿色水平,完善绿色园区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机制,搭建监测平台,提倡园区绿色智能化管理。

4  结束语

工业互联网园区作为高新技术的落地载体,是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园区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数字经济时代实施园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协同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扩大集聚效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我们应当把握时代机遇,立足国家战略,推动园区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新脉络。

参考文献

[1]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工业互联网园区指南(2020)[R], 2020.

[2] 国务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Z], 2022.

[3] 中国开发区协会. 中国开发区统计数据[EB/OL].(2022-08-28)[2022-08-28]. https://www.cadz. org.cn/index.php/develop/index.html.

[4]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R], 2018.

[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R], 2022.

[6]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工业互联网园区应用场景白皮书[R], 2021.

[7] 郭扬, 吕一铮, 严坤, 等.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13(1):49-58.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1.01.049.

[8]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Z], 2022.


网页名称:中国信通院樊森等:我国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及发展建议
标题网址:http://cqcxhl.cn/article/soehdi.html

其他资讯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028-86922220
TOP